广东省民政厅、汕头市民政局召开了汕头市双百社工站建设座谈会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
2017年3月22日,广东省民政厅、汕头市民政局召开了汕头市双百社工站建设座谈会。
“双百计划”将作为民政一把手工程来抓,在顶层设计上继承广东省社会工作在全国先行先试的优势经验的同时,期望突破影响广东省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瓶颈:区域发展不平衡、专业性不强、“最后一米”无法打通。那么“双百计划”要实现均等化、发挥专业性、“打通最后一米”,究竟对社会工作服务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近千名的社工具体如何开展工作?
要以问题为导向,去最需要的地方
“双百计划”汕头座谈会上,汕头市、区(县)民政局、街道社工站等相关负责人集聚在此。
“民政对象确实非常弱势,民政服务队伍却很薄弱,大量的民政服务对象,却只有半个民政助理,管理很难到位,根本谈不上去做服务。” 曾在基层驻村数年的广东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处长郑章树感触颇深。
作为职业的专业助人者——社工,应当去最有需要的地方。10 年来, 广东省社会工作发展迅疾,但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社会工作的基础仍然薄弱,普遍存在缺人才、缺资金、缺路径等问题。据了解,截至2016 年底,粤东西北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数1104 个, 仅占全省7% ;年度资金投入2330 万元,不足全省2%。
“如此巨大的差距,背离了社会工作‘边缘’‘弱势’优先的价值取向,也不符合社会工作专业追求公平正义的伦理原则。无论从社会发展,还是从民生社会保障的角度, 社会工作必须推动公共社会服务均等化,”担任“双百计划”专业总督导的张和清表示,“社工必须重拾党的群众路线,落地生根,回归初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将社区居民组织起来,推动边缘弱势群体自助与互助合作,在助力社区居民自力更生的过程中重建美好社区与幸福生活。”
据介绍,“双百计划”将以增强粤东西北基层民政服务力量为导向, 连续5年共安排资金3 亿元,在粤东西北地区建设200 个镇(街)社工服务站,开发近1000 个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孵化200 个志愿服务组织, 培育10000 名志愿者,充实基层民政服务力量,为民政事业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让专业的社会服务走进最有需要的地方。
要驻村,扎根到群众中
在广东社会工作发展10 年的历程中,社工陷入了充当事事都能做、都要做的“万金油”的尴尬处境,一度被诟病“社工什么都做了,就差没去洗脚了”。在张和清负责的“广东省社会工作十年发展课题研究”调研报告中显示,广东社会工作发展专业性不足的问题,除了表现在社工与基层政府角色不清楚、缺乏专业特性之外,还表现在许多社工在服务中心“坐班”“等案主上门”的窘况。
“双百计划的各个试点镇(街), 不要将社工当成打杂工,尤其不要将社工放在镇(街)的办公室上班, 而是要让社工扎根社区,了解群众的需求。”郑章树强调。
具体怎么落实选点工作?张和清认为“双百计划”是驻村的一种工作模式,是落地生根的计划,他希望重回珍妮?亚当斯(Jane Addams)的社区睦邻运动传统,重拾“人民的社会工作”,一定要将社工推到群众中,社工才有自己的定位,才能扎根, 而且这个“根”应该扎在社区(自然村)、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在三留守人员聚居区、在低保人群中……
他还指出,参与“双百计划” 的社工要像亚当斯那样,立志做一名扎根社区的社会工作者,与群众一起做成三件事:第一,走进边缘弱势社群的日常生活,深层同理平民百姓的困苦生活;第二,对群众的生活处境进行社会历史根源分析, 并与他们共同寻找生活的出路;第三,与群众同在,一起想方设法摆脱困境。
“另外,社会工作服务是一项可持续的专业服务,如果社工总是频繁流失,那也会导致服务的专业性不强,这背后的重要因素是目前的社工待遇低下,还有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推进社会工作,逐渐暴露出服务项目延续性不足、机构之间恶意竞争等问题。”郑章树指出。因此,“双 百计划”实施期为5 年,意在保障服务的有效延续;依托镇政府、街道办直接聘用社工,避免机构之间的竞争;社工第一年年薪约5 万元,以后每年递增5%,保障社工有合理的待遇,旨在稳定一批真正愿意做事的社工,培养一批人才,留住一批人才; 同时,广东省民政厅将委托有资质的机构组建督导团队,每月赴服务点负责社工的督导、培训、评估等工作, 为社工专业化成长保驾护航。
要入户,打通“最后一米”
“政府跟群众的距离不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是最后一米的距离, 这一米就是没办法打开,即便已经到群众门口了,还是没办法坐下来交谈,也没办法和群众交心,最多是将物资送到就走。”郑章树说。他分析,基层民政服务力量薄弱、服务理念滞后等问题,导致许多政策的落地存在“最后一米”的障碍, 这严重影响了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感情,制约了民政事业的发展。
据介绍,“双百计划”作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加强民政基层力量的一项重要工程,要为每个镇(街) 配备3 至8 名社工,服务点直接落到村(居),驻村入户,深入基层, 以弱势群体和困境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群众需求,链接服务资源,排除服务“最后一米”的障碍,让社工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
也许有人会质疑:驻村社工和村(居)委会有什么不同?郑章树说, 从村(居)民自治而言,村委会和居委会是一个自治组织,是群众选举出来,是兼职的;现实情况是村(居)委会干部承接着镇(街)大量的上传下达工作,没有足够时间去提供服务。而专业的职业助人者社工,有其独特的优势。
张和清15 年来始终坚守在我国边缘弱势人群聚居的地区,追寻社会工作专业化与本土化的发展道路, 他带领的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绿耕”)15 年来在我国城乡社区社会工作探索的经验彰显了社工扎根社区带来的成效。
他以“绿耕”驻村广州市从化区仙娘溪- 乐明村的项目为例,向参与“双百计划”的与会者举例,社工依托及激活“妇女之家”等体制内公共资源,组织留守的妇女、老人、儿童行动起来,形成整个村妇工(群团力量)、长老(乡土文化力量)、村委会(体制力量)、村民(主体)联动起来,形成了多元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齐心协力迈向乡村复兴与善治之路。
“双百计划”会以什么来作为评判成效的标准呢?张和清表示,“双百计划”不以“三大方法”和“指标体系”评估成效,而是以社工的工作是否扎根群众,是否致力于解决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挑战,提升生活幸福感为归宿,即以契合本土文化的整合的专业方法策略及其成效作为评判标准。
张和清说,作为职业助人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如果仅被“三大方法为本”的评估指标体系束缚,经常“坐班”,而且所作所为既不能与村(居) 干部有所不同,又与志愿者“做好人好事”无本质区别,那么这样的社工将会脱离群众,无法“打通最后一米”,会遭遇专业危机。
他希望“ 双百计划” 的执行者能重拾玛丽?里士满(M a r y E l l e n Richmond)的慈善组织会社传统,在扎根社区的同时,做一名入户的友好访问者。只有深入千家万户,才能与群众建立信任关系,才能深刻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缺。当一副“真实”的千差万别的家庭生活图景呈现在社工面前时,社工才能照顾群众各种差异性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将社会福利资源链接到最需要的人群中,做好“最后一米” 的福利服务传递者。
在“双百计划”汕头专场的座谈会后,记者还跟随张和清教授在汕头市金平区等站点进行实地考察, 他将大街小巷的每个社工站点都一一细致地进行分析,要求选点一定要贯彻“落在村居、问题导向、方便群众”这三项标准,如此“双百计划”才能“将对的人放到对的点上, 好事变成美事”。
今年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意味着全国31755 个乡镇向社工、社会组织敞开了大门。在广东,随着“双百计划” 实施,近1000 名社工将走进粤东西北200 个镇街村居的田间地头,在大街小巷建立社工站。据记者了解,在“双百计划”宣讲、选点的同时,已有近14000人报名。服务人民群众的“双百计划”落地生根未来可期。
“双百计划”将作为民政一把手工程来抓,在顶层设计上继承广东省社会工作在全国先行先试的优势经验的同时,期望突破影响广东省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瓶颈:区域发展不平衡、专业性不强、“最后一米”无法打通。那么“双百计划”要实现均等化、发挥专业性、“打通最后一米”,究竟对社会工作服务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近千名的社工具体如何开展工作?
要以问题为导向,去最需要的地方
“双百计划”汕头座谈会上,汕头市、区(县)民政局、街道社工站等相关负责人集聚在此。
“民政对象确实非常弱势,民政服务队伍却很薄弱,大量的民政服务对象,却只有半个民政助理,管理很难到位,根本谈不上去做服务。” 曾在基层驻村数年的广东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处长郑章树感触颇深。
作为职业的专业助人者——社工,应当去最有需要的地方。10 年来, 广东省社会工作发展迅疾,但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社会工作的基础仍然薄弱,普遍存在缺人才、缺资金、缺路径等问题。据了解,截至2016 年底,粤东西北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数1104 个, 仅占全省7% ;年度资金投入2330 万元,不足全省2%。
“如此巨大的差距,背离了社会工作‘边缘’‘弱势’优先的价值取向,也不符合社会工作专业追求公平正义的伦理原则。无论从社会发展,还是从民生社会保障的角度, 社会工作必须推动公共社会服务均等化,”担任“双百计划”专业总督导的张和清表示,“社工必须重拾党的群众路线,落地生根,回归初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将社区居民组织起来,推动边缘弱势群体自助与互助合作,在助力社区居民自力更生的过程中重建美好社区与幸福生活。”
据介绍,“双百计划”将以增强粤东西北基层民政服务力量为导向, 连续5年共安排资金3 亿元,在粤东西北地区建设200 个镇(街)社工服务站,开发近1000 个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孵化200 个志愿服务组织, 培育10000 名志愿者,充实基层民政服务力量,为民政事业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让专业的社会服务走进最有需要的地方。
要驻村,扎根到群众中
在广东社会工作发展10 年的历程中,社工陷入了充当事事都能做、都要做的“万金油”的尴尬处境,一度被诟病“社工什么都做了,就差没去洗脚了”。在张和清负责的“广东省社会工作十年发展课题研究”调研报告中显示,广东社会工作发展专业性不足的问题,除了表现在社工与基层政府角色不清楚、缺乏专业特性之外,还表现在许多社工在服务中心“坐班”“等案主上门”的窘况。
“双百计划的各个试点镇(街), 不要将社工当成打杂工,尤其不要将社工放在镇(街)的办公室上班, 而是要让社工扎根社区,了解群众的需求。”郑章树强调。
具体怎么落实选点工作?张和清认为“双百计划”是驻村的一种工作模式,是落地生根的计划,他希望重回珍妮?亚当斯(Jane Addams)的社区睦邻运动传统,重拾“人民的社会工作”,一定要将社工推到群众中,社工才有自己的定位,才能扎根, 而且这个“根”应该扎在社区(自然村)、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在三留守人员聚居区、在低保人群中……
他还指出,参与“双百计划” 的社工要像亚当斯那样,立志做一名扎根社区的社会工作者,与群众一起做成三件事:第一,走进边缘弱势社群的日常生活,深层同理平民百姓的困苦生活;第二,对群众的生活处境进行社会历史根源分析, 并与他们共同寻找生活的出路;第三,与群众同在,一起想方设法摆脱困境。
“另外,社会工作服务是一项可持续的专业服务,如果社工总是频繁流失,那也会导致服务的专业性不强,这背后的重要因素是目前的社工待遇低下,还有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推进社会工作,逐渐暴露出服务项目延续性不足、机构之间恶意竞争等问题。”郑章树指出。因此,“双 百计划”实施期为5 年,意在保障服务的有效延续;依托镇政府、街道办直接聘用社工,避免机构之间的竞争;社工第一年年薪约5 万元,以后每年递增5%,保障社工有合理的待遇,旨在稳定一批真正愿意做事的社工,培养一批人才,留住一批人才; 同时,广东省民政厅将委托有资质的机构组建督导团队,每月赴服务点负责社工的督导、培训、评估等工作, 为社工专业化成长保驾护航。
要入户,打通“最后一米”
“政府跟群众的距离不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是最后一米的距离, 这一米就是没办法打开,即便已经到群众门口了,还是没办法坐下来交谈,也没办法和群众交心,最多是将物资送到就走。”郑章树说。他分析,基层民政服务力量薄弱、服务理念滞后等问题,导致许多政策的落地存在“最后一米”的障碍, 这严重影响了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感情,制约了民政事业的发展。
据介绍,“双百计划”作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加强民政基层力量的一项重要工程,要为每个镇(街) 配备3 至8 名社工,服务点直接落到村(居),驻村入户,深入基层, 以弱势群体和困境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群众需求,链接服务资源,排除服务“最后一米”的障碍,让社工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
也许有人会质疑:驻村社工和村(居)委会有什么不同?郑章树说, 从村(居)民自治而言,村委会和居委会是一个自治组织,是群众选举出来,是兼职的;现实情况是村(居)委会干部承接着镇(街)大量的上传下达工作,没有足够时间去提供服务。而专业的职业助人者社工,有其独特的优势。
张和清15 年来始终坚守在我国边缘弱势人群聚居的地区,追寻社会工作专业化与本土化的发展道路, 他带领的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绿耕”)15 年来在我国城乡社区社会工作探索的经验彰显了社工扎根社区带来的成效。
他以“绿耕”驻村广州市从化区仙娘溪- 乐明村的项目为例,向参与“双百计划”的与会者举例,社工依托及激活“妇女之家”等体制内公共资源,组织留守的妇女、老人、儿童行动起来,形成整个村妇工(群团力量)、长老(乡土文化力量)、村委会(体制力量)、村民(主体)联动起来,形成了多元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齐心协力迈向乡村复兴与善治之路。
“双百计划”会以什么来作为评判成效的标准呢?张和清表示,“双百计划”不以“三大方法”和“指标体系”评估成效,而是以社工的工作是否扎根群众,是否致力于解决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挑战,提升生活幸福感为归宿,即以契合本土文化的整合的专业方法策略及其成效作为评判标准。
张和清说,作为职业助人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如果仅被“三大方法为本”的评估指标体系束缚,经常“坐班”,而且所作所为既不能与村(居) 干部有所不同,又与志愿者“做好人好事”无本质区别,那么这样的社工将会脱离群众,无法“打通最后一米”,会遭遇专业危机。
他希望“ 双百计划” 的执行者能重拾玛丽?里士满(M a r y E l l e n Richmond)的慈善组织会社传统,在扎根社区的同时,做一名入户的友好访问者。只有深入千家万户,才能与群众建立信任关系,才能深刻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缺。当一副“真实”的千差万别的家庭生活图景呈现在社工面前时,社工才能照顾群众各种差异性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将社会福利资源链接到最需要的人群中,做好“最后一米” 的福利服务传递者。
在“双百计划”汕头专场的座谈会后,记者还跟随张和清教授在汕头市金平区等站点进行实地考察, 他将大街小巷的每个社工站点都一一细致地进行分析,要求选点一定要贯彻“落在村居、问题导向、方便群众”这三项标准,如此“双百计划”才能“将对的人放到对的点上, 好事变成美事”。
今年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意味着全国31755 个乡镇向社工、社会组织敞开了大门。在广东,随着“双百计划” 实施,近1000 名社工将走进粤东西北200 个镇街村居的田间地头,在大街小巷建立社工站。据记者了解,在“双百计划”宣讲、选点的同时,已有近14000人报名。服务人民群众的“双百计划”落地生根未来可期。
社工服务
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