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使得人们对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慈善救助活动无法适应这种需求,促使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随即趋于专业化。同样,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也经历着西方社会同时代的情况,工业化和城市化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舶来学科的社会工作以一种专业视角和人本主义理念切入,为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并且逐渐占据重要地位。2011年,国家民政部下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法规,起到推动和规范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作用。一时间,随着社会工作人才加速培养,社会工作机构不断建立,社会工作服务也开始不断加深与其他公共服务机构的合作并参与到公共服务中去。在这种形势下,对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评估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社会工作者如何界定其服务对象的需求,如何评价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运用社会工作评估理论来做出解答。本文将从社会工作评估概念、评估的需求意义、评估的方法论原则、评估模式的价值取向等四个维度对社会工作评估理论的取向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有所裨益。
一、从概念出发看社会工作评估的本质取向
关于社会工作评估,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这一概念下了定义,从而揭示了社会工作评估的本质取向。香港理工大学博士陈锦棠对社会工作评估的研究主要是以社会服务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的。以提供劳务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活动都叫做社会服务,但就社会工作领域而言,对社会服务的评估指的是对社会工作服务各个项目的评估,如一些福利项目和社会项目。相比之下,复旦大学张乐天教授对于社会工作评估的界定则是将其置于社会工作整体实务过程的一环,并以一个个案例为主。它将评估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评估,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可以进一步地检视问题的确定是否合理,计划的制订是否可行等”。复旦大学顾东辉教授在对社会工作评估进行定义可以说是对社会工作评估这一概念的较为完整的定义。他认为,“社会工作评估也称社会服务评估,是评估活动的一种,是针对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而进行的评估,是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社会服务项目的设计、策划、实施和效果方面进行测度、诊断和评价的活动”[1]。顾东辉教授的定义区分了评估对象,即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的评估主要是针对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团体及社区工作的一次活动,而社会服务评估主要则是针对社会服务项目(或公共服务项目)的评估。
以上学者对社会工作评估定义的界定其共性体现在:(1)评估是依现实社会服务对象展开的;(2)现实社会服务对象是以项目作为载体而实施的;(3)项目实施又是以一个动态过程逐步展现其绩效与效率的;(4)社会工作评估活动的价值意义是对社会服务过程的绩效与效率进行测度、诊断和评价的。这些共同点也就是社会工作评估的本质取向。
二、从需求出发看社会工作评估活动的价值取向
1.通过社会工作评估活动检验社会服务有效性。社会工作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对社会工作专业性的质疑声就一直不绝于耳。有学者批判社会工作并没有独立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其学科的架构。除此之外,社会工作者在实务过程中的表现也并未突出其不同于其他心理辅导者或志愿者的专业性。并且,不少经济学家、自由主义政治家以及一些记者都认为,社工介入社会服务不仅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而给一些服务项目带来了消极负面的影响[2]。这些批评及质疑不仅来自外界,社工界内部对社会工作是否有效也提出了质疑。社会学家Fisher在对11项社会工作项目的考察中发现没有一项是有效的。这些对社会工作专业地位的否定激发了社会工作者努力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热情。社会工作要证明其专业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即证明其服务的有效性,于是,对于社会工作的评估则显得十分重要。
2.通过社会工作评估活动提高社会工作者个人素养。迄今为止,社会工作评估的理论仍处于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阶段。许多学者认为,社会工作评估存在指标混乱、理论依据不明等问题,这也使系统地研究社会工作评估理论成为必然。不仅如此,学会评估社会工作有效性也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能够评估自己的实务能力在社会工作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许多社会工作机构工作人员都开始纷纷申请社会工作评估能力的认证。
3.通过社会评估活动改善社会服务水平满足需要。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转型的加快,各种社会矛盾及社会问题也必然凸显出来。与之相应,社会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服务内容趋于多样化、服务对象逐渐普遍化、服务手段逐渐专业化,同时,政府以及民间社会服务项目的资助者对社会服务的投资也逐渐扩大,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对社会服务的质量及专业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社会评估才能更好地改善服务水平,适应发展需要。
4.通过社会评估活动重建社会的道德公信力。有学者在很早便指出,社会服务已经进入“交代时代”,交代指对社会工作机构对案主的交代、对项目投资方的交代,随着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模式的流行,这一交代当然也包括机构对政府的交代。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公款滥用、福利诈骗等问题极大地削减了非营利机构及社会工作机构的公信力。一些服务机构发现,投资方或案主必须拿到社会工作详尽的评估过程和书面证明才能够真正放心。同时,公民维权意识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对社会工作有效性进行证明成为必要。
三、从方法论看社会工作评估活动的原则取向
1.实证性原则。实证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和法国,由社会学家孔德最先提出。该观点强调,应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归为现象研究,研究者可以通过经验事实、实际现象,用一种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该观点拒绝用研究者的主观假设及个人理解来研究社会事物,而主张用可观测的、可测量的定量方法研究事物。正是基于这一思想的影响,在社会工作评估的需求评估中,评估者需要展开问卷调查,以收集更多更详尽的评估资料。在过程评估及结果评估阶段也运用了大量包含数理逻辑的指标量度工具等。这就使得社会工作评估活动具有客观科学性。
2.解释性原则。韦伯认为,社会学应当把社会现象看做是人主体活动的结果。人类世界的活动与自然世界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人类的活动受个人的意识、思维的控制。解释社会学就是试图深入理解社会行动,并用人文科学的研究及评价方法来解释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正是基于这种理解社会行动的思想,解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与迪尔凯姆等人所倡导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是尖锐对立的。解释社会学反对向实证主义那样忽略个体的思维情感及价值观,纯粹通过量化的客观指标来研究事物,它认为应当将研究的方向转向人及人的主观意愿,是一个个人的行为构建了眼前的社会。因此,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西方社会的人本主义思潮可以追溯到韦伯对于个体行为的重视和关注。社会工作这门学科就是一门需要不断与人打交道的学科,解释社会学所倡导的以个体带有主观意愿的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与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相辅相成,在对社会工作进行评估时,关注个体的行为、思想都将对评估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使得社会工作评估活动具有客观价值意义。因此,社会工作评估应关注、尊重、理解人及人的主观意愿,以案主的需求与愿望的满足作为目标,确立社会工作评估原则。
3.互动性原则。互动性原则主要是从符号互动理论出发,这一理论认为人类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符号世界”,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是通过许多的象征符号来实现的,其中最具间接性和对象性的符号是语词,其余的还有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米德认为,这些象征符号是与人的社会行为、价值选择和主观创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社会学领域,符号互动论提出了两个研究社会互动的阶段手段,一个是探测,一个是检查。探测的主要手段包括观察、访谈、自由聊天等,而检查的手段则主要是比较和提问。在社会评估的过程中应当做到充分利用符号互动论方法理解案主的行为,发掘其中的意义,同时善于利用多种方式收集相关隐含信息。